国宝慈云阁
据记载,当年慈云阁四周古木参天,每到傍晚,各种飞鸟在这里云集。有人题诗描写当时的景象:“阁敞中央峻,寒鸦侯雁过。楼台衔日月,钟磬杂声歌。”慈云阁原名大悲阁,元代建筑。因阁原内镌有大悲佛像而得名。位于定兴县城内中心地带,占地面积150平方米,建于元大德十年(公元1306年)。建之初,定兴县西相盖村大龙兴寺主持僧德宝,法名普悟大师,进城见原观音阁毁于战火,颓废不勘,发志重建。因此,到四方化缘。在当地善士的资助下,终至建成。明万历年间李尽传重加修葺,因佛教礼视“心慈为贵,贵慈如云”,而“贪、嗔、痴如风”,以此来镇风集云,则更名为慈云阁,清康熙五十二(1713)年知县程揆重修,嘉庆二十四(1819)年知县高应元又修,始具规模。
慈云阁原为一组建筑群,分前、中、后三部,即前后山门、画廊、香亭、东西配殿,整个造型为一船形殿宇建筑,1957年10月因扩展公路拆除前后附属建筑。慈云阁座北朝南,平面近方形,进深各三间,南北长12.6米,东西宽11.9米,建筑面积142平方米,二层楼阁式,为重檐,歇山,灰布瓦顶,斗拱砖木建筑。高13.3米,内外檐柱相距很近,均包于墙体之内,屋架上有东西两壁,都是利用下平榑平梁,载于山面上檐昂尾上,四隅施垂柱及抹角梁,上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,其中上昂为真昂,下檐四铺作,慈云阁工艺精巧,彩绘华丽,雄伟壮观,为元代建筑的典型作品,是中国古代建筑从宋代风格向明清风格过渡的最好例证。
1996年12月慈云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98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落架重修。
来源:方志金台
页:
[1]